查看原文
其他

煮酒丨命运的绝唱

小李飞镖 央视网 2020-11-21

1950年9月2日晚间,无锡三圣阁。


夜光下,在一位老妇的搀扶下,盲人华彦钧拄着拐杖,身背琵琶,手执二胡,走进大门。时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的杨荫浏闻声出迎,将这对夫妇引入阁内。


屋中的方桌上摆着一台崭新的录音机,这是刚从国外进口的一台携带式钢丝录音机,在当时属于极为“稀罕的物件”。大教授杨荫浏从南京一路小心翼翼地将这个沉重的家伙带到无锡,就是为了现场录几首华彦钧演奏的二胡曲。


他绝没想到,这次录音使华彦钧——一位落魄的街头卖唱艺人成为中国音乐史和二胡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这首曲目不但迅速在神州大地赢得无数拥趸,而且走向世界,成了中国二胡乐曲甚至东方音乐的代表,它充分展示了一个人幽深精微的精神空间:既凄清独凉,又温暖慰人;既内敛低回,又迸溅激烈。


华彦钧还有另外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阿炳。这首曲子就是感动了无数人的《二泉映月》。

 低吟与诉说

杨荫浏按下了启动键,钢丝带缓缓转动起来。


阿炳手腕颤动,以拉弓开头,舒缓而深沉,一股凄凉情绪渐渐弥漫开来。众人屏气凝神,很快进入阿炳营造的情绪氛围中。

乐曲开端的引子以短小的音调开始,音阶下行的旋律犹如一声饱含辛酸和痛苦的叹息,又像一个人独处时的喃喃自语。二胡低沉的声音,仿佛在诉说演奏者苦楚的人生。


生于1893年的阿炳,一生波澜起伏,他的母亲是无锡城中的一位寡妇,在阿炳三岁时抑郁而逝,阿炳自此跟随婶母生活。


八岁时,他被生父华清和接到当地雷尊殿,成为一名小道士,华是这个道观的住持,他令阿炳称他为师傅。华清和直到去世前,才将二人的真实关系告知他。


阿炳承袭了父亲在音乐方面的天赋,从小痴迷于道教音乐和民间音乐,并从父学习二胡、琵琶、鼓、锣等各种乐器,钻研吴地山歌、苏南吹打曲、江南丝竹等各种地方音乐,晨昏寒暑,学艺不辍。


父亲去世后,阿炳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为雷尊殿的住持。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凭借法事的收入和香火供养,阿炳过上了令人羡慕的富裕日子。



但年少得意的阿炳先是沾染了抽大烟的恶习,经济日益拮据,后又因嫖娼染上梅毒,生活急转直下。因患眼疾,阿炳在35岁这个人生奋力展翅的时候双目失明。


自此,他无法再承担住持的责任。昔日的音乐“天师”走上街头,手拿胡琴,肩背琵琶,成为潜行于社会底层的盲者艺人。


不屈与反抗

引子之后,乐曲进入主题旋律,由平静的诉说,逐渐转为激越感慨,旋律的冲击和多变的节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曲中透着一股子倔强与顽强。


在一连串滑音、颤弓、顿弓后,阿炳的情绪达到顶峰,他的每一次拉弓都是那么沉痛有力,仿佛在迸发他内心世界强烈的呐喊。


这呐喊是挣扎、反抗,也是向往、追求。


乐曲苍劲浑朴的风格和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精神,犹如一股神秘的力量,深深地触动着每一位听者的心灵。


这巨大的感染力源自阿炳神乎其技的技艺,也彰显了乐者独特的气质。


这是个人命运的投射。进入“幽暗时期”的阿炳并没有自感沉落,他苦练二胡、琵琶,音乐不仅他是谋生的手段,更成为抚慰伤口的“良药”与精神的寄托。


《二泉映月》正是他在这一时期心血甚至生命的结晶,是这位乐者千锤百炼的作品,“也是他现实生活、精神世界和内心情感的全息”。



与职业作曲家的创作不同,阿炳完全是即兴创作,没有固定的谱。他是在一时灵感下,按照自己的主见和构想作成乐曲,然后在长年的演奏中不断修饰、加工、修改。


这是一首永远没有修改完成的作品,每次演奏都是一次重新的创作。


当年报章评阿炳胡琴独奏:志在欣悦,听者欢舞;志在抑郁,听者悲戚。或有久别故乡,做客异域者,闻其凄婉之琴声,潜焉涕出,愁肠欲断也。


憧憬与无奈

高昂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进入尾声,曲调渐慢,在最后一个“5”音上,阿炳习惯性地将一指从高音区滑向琴桶处,在舒缓与柔和中,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仿佛阿炳仍在默默自诉。这自诉中似有对未来的憧憬,又似含着对现实的无奈。


杨荫浏从陶醉中醒来,他带头鼓掌,连说“太妙了,太妙了,难得啊,难得!”


作为阿炳的同乡,在孩童时代,杨荫浏就见识了阿炳在音乐上的非凡造诣,后来成为音乐学教授后,他依然对阿炳念念不忘,眼看这位民间音乐大师的身体每况愈下,杨荫浏迫不及待地想为中国民族乐保留下这独特的乐章。


此刻,他终于得偿所愿。


这次录音两个月后,杨荫浏从天津来信,准备邀请阿炳去中央音乐学院举办二胡、琵琶独奏音乐会。


此时已经卧床不起的阿炳两泪纵横,他说,我恐怕去不了的,谢谢杨先生看得起我。


1950年12月4日,也就是这次录音后三个月,阿炳因病吐血而亡。


这一次录音由此成为阿炳音乐之路上的绝唱,也是这位命运多舛的音乐家命运的绝唱。


后记


一把辛酸泪,满腹肺腑言。


人生经历、性格气质,内心情感、传统渊源,所有这些,酿制成独特的、属于阿炳的音乐。有诗赞曰:一曲琵琶魂魄动,胡琴哀韵断人肠。


1951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出了《二泉映月》,这一动人心弦的乐曲迅速俘获了无数听众,可谓一飞冲天,传遍寰宇。



1985年,《二泉映月》在美国荣获世界十大音乐经典作品,它不仅属于二胡独奏,还被改编成多种演奏形式,成为民间音乐的典范。


原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沨评价阿炳:他的名字应该用黄金写在中国音乐史上。


 【参考资料】

黑陶:《二泉映月》

黑陶:《二泉映月:十六位亲历者忆阿炳》

赵晓生:《阿炳启示录》

张芳:《阿炳的悲剧与二泉映月悲剧的艺术》

樊祖荫:《阿炳对我们的启迪》

召唤:《阿炳与二泉映月: 一种哲学解释学的追问》


更多新闻,扫描二维码关注央视网
©央视网
将央视网设为星标
好新闻不错过


编辑:吴明泽
责任编辑:孟夏
来源:央视网《煮酒》栏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